• 0577-2789 8899
    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巨大風口儲能賽道 ,2024年值得關注的趨勢有哪些 ?
    發布時間 :2024-05-05來源 :本站瀏覽次數 :6次

    在各國紛紛加速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 ,儲能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其重要性及必要性毋庸置疑 。自2022年起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儲能市場。當前 ,中國工商儲 、大儲需求正在加速釋放 ,占比穩步提升 。

    那麽 ,儲能行業2024發展前景如何?接下來本文將從兩個方麵來討論儲能行業2024的發展前景 ,一是儲能技術的政策導向 ,二是儲能市場的發展趨勢 。

    1. 儲能技術的政策導向

    援引《“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內容 ,到2025年 ,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 ,新型儲能全麵市場化發展 ,

    總體目標確定的情況下 ,《方案》對儲能行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做了如下要求:1.統籌規劃 ,因地製宜;2.創新引領 ,示範先行;3.市場主導 ,有序發展;4.立足安全 ,規範管理 。

    古有藏富於民的學說 ,民富則國富 。以上四項基本原則則是“藏能於民” ,前提是保證這種能源的穩定、安全 、技術集中 、商業化 ,新能源不必集中開采 、儲運 、煉化 、加工、銷售 ,也沒有化石能源的重大安全隱患 ,所以隻要能解決技術集中和商業化兩個問題 ,新能源儲能就是社會麵的能源儲備 ,小則一家一戶 ,大則工業商業 ,都可以參與國家的電力流通 ,達到能源層麵的藏富於民 。

    到2025年 ,真正的“藏能於民”才剛剛開始 ,在這之前還僅僅是在做技術準備 。根據《方案》的要求 ,到2025年 ,“電化學儲能技術性能進一步提升 ,係統成本降低 30%以上;火電與核電機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規電源的新型儲能技術 、百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實現工程化應用;兆瓦級飛輪儲能等機械儲能技術逐步成熟;氫儲能 、熱(冷)儲能等長時間尺度儲能技術取得突破 。”

    以上技術方向是對於現在儲能行業的研發指引 ,2024年繼續在這些研發方向上發力並探索商業化模式的機遇最多 ,在《方案》中還有儲能技術及配套方向的具體規劃 ,建議全文通讀 ,本文中就不再贅述 。

    到2030年 ,則是全麵升級電力係統的開端 ,根據《方案》的要求 ,“市場機製 、商業模式 、標準體係成熟健全 ,與電力係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基本滿足構建新型電力係統需求 。”也就是說 ,從2030年開始 ,我國將加快替換傳統發電技術的步伐 ,屆時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儲能行業將承擔全國甚至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電網改造任務 ,這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場 。

    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總結當前的政策導向 ,從現在到2025年 ,突破儲能的關鍵技術 ,做好積累 ,從2025年到2030年 ,基於已經成熟的技術繼續優化商業模式和市場環境 ,2030年之後 ,運用成熟的技術和市場全國電網的綠電升級 。

    由此可見 ,2024年儲能行業遠沒有達到真正的市場頂峰 ,當前的主要目標還是突破和積累技術 ,2025年之後才會迎來**個市場化發展的高峰 。

    2. 2024 儲能市場發展趨勢

    儲能賽道 ,如今正逐漸展露出鮮明的發展態勢 ,預計至2024年 ,其將呈現出至少四大趨勢 ,引領全球能源產業邁向新的篇章 。

    1 、國內現貨市場建設提速 ,推動國內儲能廠商的盈利能力 ,推動儲能項目經濟性向好 。

    在2023年的金秋九月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聯手發布了一份曆史性的文件--我國*****電力現貨市場交易規則 。這份規則的出台 ,標誌著我國電力市場改革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文件中明確提出 ,要穩妥有序地引導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 ,為此需要設計出適應新能源特性的市場機製 。這一機製需與新能源的保障性政策相協調 ,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此外 ,分布式發電 、負荷聚合商 、儲能和虛擬電廠等新型經營主體也被鼓勵參與電力交易 ,為市場注入更多活力 。

    隨後在2023年的十月 ,國家發改委 、能源局再次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 。這份通知對電力現貨市場的建設提出了**體的要求和指導 。總體來看 ,自2023年9月以來 ,國內關於電力現貨市場的政策頻出 ,顯示了政府推動市場發展的決心和力度 。預計到2024年 ,全國多數省區將啟動長周期結算試運行 ,其中進展較快的省區甚至有望直接轉入正式運行 。

    值得一提的是 ,山東和廣東在這方麵的探索走在了前列 ,引領著獨立儲能同時參與現貨電能量和輔助服務市場的方向 。隨著這些地區經驗的積累和推廣 ,預計到2024年 ,國內儲能項目盈利的政策基礎將趨於完善 。這不僅意味著儲能項目經濟性的改善 ,更標誌著我國電力市場的成熟度和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 ,國內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正步入快車道 ,為儲能行業的發展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

    2 、成本優勢成為競爭的入場券 ,全產業鏈能力優勢凸顯 。較高比例的設備自研自製能力是當前價格水平下廠商能夠盈利的關鍵因素 。

    近年來 ,隨著國內和海外儲能市場的不斷擴大 ,儲能企業的銷售和出貨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然而 ,國內儲能廠商普遍盈利能力較弱 ,增收不增利成為許多企業麵臨的困境 。在全球儲能係統出貨量方麵 ,龍頭企業的優勢尚未顯現 ,CR3僅為30% ,頭部企業主要依靠一體化 、價格優勢及品牌效應等手段來提高全球市占率 ,而其他企業則更多地在本國銷售 ,麵臨市占率提高的困難 。

    高比例的設備自研自製能力是當前價格水平下廠商能夠盈利的關鍵因素 。隻有實現了全棧自研 ,從電芯到PCS到係統集成 ,熟練掌握電化學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及數字化能力 ,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品競爭力 。電芯環節的規模效應對直接材料及非材料成本的壓縮具有顯著影響 ,擁有較高水平的電芯產能且可自製直流側係統的企業毛利率顯著高於全部外采的單一係統集成企業 。

    當前多數集成商均可提供配套硬件使用的儲能電站運維軟件 ,其主要功能體現在對電站狀態的識別和監控 。而差異性則體現在監控的細化程度 ,如對單顆電芯狀態的性能評估 、熱失控特征的提前識別等 。下一階段的競爭或將體現在通過對電價的預測 ,自動執行收益最大化的運行控製策略 。屆時各商的產品差別或將更加明顯 ,全棧能力亦可實現全生產鏈管控 ,從而提高產品的可靠性 。因此 ,對於儲能企業而言 ,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 。

    3 、產品同質化嚴重,迭代加速 ,技術創新是關鍵 。未來 ,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將“笑到最後”

    如今 ,客戶已經不單關注儲能係統的成本 ,也越來越注重係統的整體性能與項目的運營效率 ,係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都要經得起電網的檢驗

    孫偉談到 ,今年低價鯰魚頻頻出現 ,深陷價格戰的企業很難抽出精力去實現技術創新 ,於是陷入低價與低端產品的泥潭從而失去市場價值 。

    但行業內普遍認為低價競爭的分水嶺即將出現 ,市場會加速淘汰 ,大部分企業將被價格戰拖垮 ,市場會留下一批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 。4 、海外儲能高盈利 ,海外市場潛力巨大 ,國內儲能企業將持續大舉向海外開拓 。

    海外儲能項目具有豐富的市場化收益模式 ,如電能量交易、調頻 、備用等 ,這為項目帶來了更大的價差和特殊環境下的超額收益 ,從而構成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來源 。相比之下 ,國內儲能項目在參與現貨交易和輔助服務的機製方麵仍在完善過程中 ,大量收益來源於容量租賃等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式 。因此 ,海外可套利價差明顯高於國內 。

    海外儲能市場由於電力市場化程度高 ,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巨大的潛力 。由於供應鏈 、環境和市場的問題和風險 ,海外儲能市場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程度較高 ,包括上遊的原材料和正負極材料 、下遊的零部件乃至電池本身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和抓住發展機遇 ,國內儲能領域企業正加速在海外市場的本土化布局 。

    國內許多龍頭儲能電池企業也意識到出海的重要性 ,正在加速全球化進程 ,從單純出口規模的增加到大舉向海外建廠 ,將高端產能“卷”向全球麵對海外儲能市場在投資環境 、人才資源 、文化差異 、建設周期及銷售網絡 、產業鏈配套以及碳排放等各方麵的差異 ,國內儲能企業需要更加謹慎地應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 ,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


    首頁 產品中心 解決方案 聯係我們